也许真的应了"时势造英雄"那句老话。舅舅爱梅、画梅、痴梅,想来也一定是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舅舅的话说,史上咏梅者多,画梅者众,但总也找不到王冕那种"朵朵花开淡墨痕,人于画梅一样清"的心绪;总也找不到李方膺那种"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意境;总也找不到齐白石"蒙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那种特有的妙趣。唯有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更具一个革命者的情怀。
当然,孩提时代的我们,并不知道舅舅的心思,那分明是"诗言志",确切地说是"画言志"。正因如此,舅舅把梅花视之为师视之为友。他笔下的梅花,也就更是挺立苍穹,傲骨铮铮,苍茫浑厚,刚柔相济,异彩纷呈,暗香四溢。从而烘托出梅花的高洁与凌寒傲然,在苍茫秀色中再现高雅的古典美和诗意美,同时充分展现岀老舅那特有的美学追求及哲学思考。大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之意境,之升华,之享受。
品舅舅的梅花,似能嗅到空气中梅花的浓郁。那之中确有构图多样,布局简约,清丽雅致,色泽多变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又不能多说什么,我们深知舅舅的脾气,更不想有"拍舅之嫌"。好在业内权威部门对舅舅的作品早有评价。用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组委会的话说:王海宝笔下的梅花"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以理绘形、以意写神,作品题材新颖,充满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当代国画家的现代造型意识和民族风格。观其画作自有一股清气袭来满纸飘香、心旷神怡的感觉。"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的专家们对舅舅的作品更是赞不绝口:"您的作品追古得雅趣,出新是精神,意境深奥高远,内涵丰富宽广,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景致与情怀、传统与个性的谐和统一,显出独有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极具大家之象。"
"忘记过去,就意为着背叛"。列宁的话,依然不无道理。舅舅《风雨寒香楼》的问世,不仅为王家也为苏家,或者说为更多的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别的暂且不管,但至少我们王家和苏家,绝对不能忘记!因为那是舅舅用泪水,用鲜血,用生命填写的人生档案!
如果说舅舅当年岀版的《王海宝画梅》更多地是在传授"绘画",那么《风雨寒香楼》则更多的是在传授"精神"。特别是在道德与信仰双重缺失的眼下,《风雨寒香楼》的问世,不能不说是舅舅的一大智慧和一大贡献。至少,我们兄弟二人这样认为!
王海宝简介:王海宝,字英先,号峰阳植梅老农,晚号耄翁。1927年生于河南禹州鸿畅镇一个书香世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抗日救国,曾任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团政委。1987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勤练诗、书、画,尤专攻画梅。根雕、篆刻也有涉猎,曾多次参加全国性书画大赛,金银铜奖多多,获奖证书满箱。现为中
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十佳会员,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优秀会员,黄庭坚书法艺术学会会员,吴道子画碑林苑副院长,中国老子书画院终身院士,中国老子书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