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玩具协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家,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灯张”的第二代传承人张双志接受中国文物网的专访,介绍其家族与灯笼结缘百年的故事。

“小灯张”第一代传人张长顺:让宫灯华彩从紫禁城走入民间作坊
张双志的父亲张长顺在清末民初是京城有名的泥瓦匠,一次偶然机会去宫廷修葺房屋,做好活后,太监要奖赏张长顺,他不敢接受礼品,太监就介绍他去紫禁城造办处制灯学这门手艺,从此张长顺就开始在宫廷学灯笼手艺。张长顺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又很聪明,经过自己的努力让宫灯华彩从紫禁城走入民间作坊。
发明“气死风灯”,赢得“小灯张”的美名
因北方冬天比较寒冷,泥瓦匠在冬季无生意可做,张长顺便以学成的灯笼手艺补贴家用。当时民间很多八旗子弟以做灯笼为生,张长顺要想和别人竞争就必须要做出与众不同的商品。
北京的冬天风沙很大,如何让灯笼保持不灭,不易着火这是张长顺经常琢磨的问题。经过几番改造,父亲张长顺最后将灯笼改成上口大下口小,这样蜡烛可以在风中安全燃烧,同时将灯笼的形状改成菱形,成为远近闻名的“气死风灯”。
张长顺制作的小方灯、小宫灯,样式小巧别致、物美价廉,深受百姓的喜爱,在北京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享有盛名。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愿买他制作的彩灯,为门庭院落增加节日的气氛。久而久之,张长顺便得了个“小灯张”的美名。
“小灯张”的第二代传人张双志:继承父辈技艺,发扬学习精神
作为“小灯张”的第二代传人,张双志告诉我们,在当时穷人家里的孩子都需要帮助大人打下手,制作灯笼、风车等小玩意。解放后,张双志的父亲进了国营单位上班,有份稳定的工作而早早收山不做灯笼了,张双志也经人介绍在北京玩具模型厂做木工和山水模型的工作,几乎荒废了做灯笼的家传手艺。
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世代玩风筝的老艺人关宝祥老师,在得知家世后问他为什么不把父亲的手艺从新拾起来并传承发展下去,后来关老师就将张双志介绍到刚成立的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成为会员。这时张双志才意识到“小灯张”除了能养家糊口外还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的财富。为了发扬传承制作这门手艺,刚满50岁的张双志提前退休,一门心思投入到学习制作灯笼上。
“小灯张”的与众不同
相对于样式工整的宫灯,“小灯张”制作的彩灯花哨多了,比如有荷花灯、鱼灯、走马灯、吉利灯、走羊灯、狮子灯……。为了使“小灯张”的特色灯笼逐步得到改进,张双志在做各种传统花样灯笼的同时还将工艺加以改进。张双志说,原先是用纸做灯面,现在他改用了绸子。当然纸灯也还做,但是他做成两层灯面,一层是装饰,一层是为了坚固;现在的花灯,其实可以和很多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在灯面上贴剪纸、画工笔、作造型,当年父亲的灯就是因为不断推陈出新才受欢迎,他当然也要不断地改进。
但是如何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传承“小灯张”古老的艺术魅力,这让他动了不少脑筋。据张双志介绍,虽然现在市面上看到的花灯形式简单,其实制作起来并不容易。从选材、做骨架、画绢画等工序到最后花灯的完成,制作一个最简单的方块灯都需要2天的时间。“我这手艺没什么秘密,就是靠的手感。”张双志告诉记者。
“小灯张”巧手点亮 “张灯结彩”的好日子
张双志现在每天都在琢磨着改进传统灯笼的工艺,现在他的灯笼架子由桨杆儿改成了木架,纸面改成了绢面,上面还有自己精心绘制的工笔花画、人物画。他把灯笼工艺集木工、钳工制作、文学、绘画、色彩、装饰等技艺为一体,开发了品种样式有大有小的灯笼。
在先后参加的各种民俗工艺的展览中,张双志的花灯好评如潮,屡屡获奖。11995年授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手语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7年入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