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瓷器一直以来都是四季拍卖瓷器部分最受关注的类别之一。其受关注的原因首先是明末清初瓷自身所具备的高品质、美观性、独特性以及在国际市场中享有的重要地位。而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原因就是许多藏家都是由明末清初瓷开始自己的瓷器收藏之路,对其情有独钟。

明末清初瓷上承明瓷,下启清瓷,数量种类繁多,价位也是从“亲民”至“高端”皆有,非常适合瓷器收藏者作为自己收藏的起始,藏家入门之后可以向上集藏明瓷,也可向下收藏清瓷,还可以以明末清初为专题进行收藏,可谓“左右逢源”,因此很多藏家都对明末清初的瓷器作品有一种深深的收藏情结。

清康熙-雍正仿永乐青花竹石芭蕉图大玉壶春瓶
本品口微撇,深腹,下承圈足,胎体轻薄,胎质坚硬,釉面莹润,青花发色清丽淡雅。碗外部口沿下及足外墙均绘有两圈弦纹,腹部通景绘农家择茧图,并有楷书题诗“择茧。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碗心以青花绘织布图,整体图案绘制精致细腻。外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其中耕图内容有:浸种、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荫、拨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场、持穗、舂碓、簸、扬砻、入仓、祭神;织图内容有:浴蚕、二眠、三眠、大起、捉绩、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择茧、窖茧、练丝、蚕娥、祀谢、纬、织、络丝、经、染色、攀华、剪帛、成衣。瓷器上出现的耕织图纹即为此时所作,始见于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康熙时期的独特题材,多用青花或五彩表现。本品胎质细腻,釉质润泽,图案精致,为康熙青花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