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的原型就是“蹴鞠”,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代,蹴鞠还用于练武,刘向《别录》中记载:“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唐代,又称为“蹴球”。《文献通考》记载,唐代的“蹴球”运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设立了球门,而且还分队比赛。宋代,蹴鞠更加盛行,上自帝王,下到普通百姓,皆以蹴鞠为乐为趣。蹴鞠在存世的绘画、瓷器、铜镜等文物上都有表现。
宋代白釉黑彩蹴鞠图瓷枕,长29.5厘米,宽19.5厘米,高10.5厘米,现存河南博物院。该瓷枕为八角形,枕面绘黑彩开光童子蹴鞠图,四壁绘黑彩缠枝花叶纹一周。图中童子头梳双丫辫,上身穿左衽剪领窄袖花衣,下着肥腿长裤,腰系缎带。双臂外张,收藏袖内,上身前躬。左脚着地,右脚抬起,正全神贯注地将球踢起。底部印“张家造”三字。为磁州窑系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民间制瓷艺人熟悉生活,再现生活的高超技艺。
清代《蹴鞠图》是杰出书画家黄慎的作品,为绢本设色,立轴,纵115.6厘米,横125.3厘米,现收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写人物,线条顿挫有致,笔力雄健,写中带工,浓墨淡彩相映成辉。此图写宋太祖与宋太宗、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图中宋太祖身着龙袍,与赵普正在争抢,人物用笔细劲削力,顿挫自如,有草笔行书之意,玩者之动态与观者之静态,相映成趣,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笔意奇趣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