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非洲或许就是神秘的代名词。为了使观众感受非洲面具的非凡魅力,南京博物院从比利时引进了来自中部非洲的130多件面具、在仪式中使用过的服装、乐器精品,以及与面具使用相配合的音乐、影像和照片资料。其中一部分展品曾在美国、法国等重要博物馆的展览中露过面,大多数则是首次向世人公开展示的稀有奇珍。
中非部落仪式研究专家马克·菲利克斯对本次展览进行了解读。他谈道;“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非和西非地区,这里也是面具普遍盛行和发展的地区。”
马克·菲利克斯告诉记者,非洲面具的诞生源头是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非洲人民创作了各种各样的面具。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法国文艺批评家马尔罗说,“非洲面具不是人类表情的凝固,而是一种幽灵幻影……羚羊面具不代表羚羊,而代表羚羊精神,面具的风格造就了它的精神。”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馆长亚历山大·耐哲斯认为,展览通过一些仪式与庆典的展示,使中国观众可以瞥见非洲人民的日常和非日常的生活,可以了解到非洲人民是如何在自身、自身所处的世界、祖先、神灵、以及一个我们不了解的神秘世界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寻求平衡的;或者简单地从中获得艺术和美的愉快。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一件有中国人有关的非洲面具,它来自北刚果勇备族,面具由浅色金木做成,牙齿完整,面颊和双眉扭曲,流露出愤怒或者鄙夷的表情,鼻子下蓄有小胡子,满布的小点代表发根,耳后传洞方便系带。眼睛形状表明这是一个华人,这件面具是当地人向一位倍受尊敬的华裔人士的致敬之作,据马克·菲利克斯介绍,在当地,金木作面具一般只有酋长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