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拍品:

二世纪至三世纪犍陀罗释迦牟尼像H:96cm 估价:RMB390,000-520,000
追溯远古,犍陀罗地区乃佛教发源地之一。融合了希腊、罗马及印度本地的艺术风格,其历史、宗教及艺术价值非常。作为丝绸之路的开端,犍陀罗佛像之壮丽与辉煌,启发影响着中国,乃至日本佛教艺术之起源与发展。
该艺术根据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形象创造了佛陀与菩萨的典型样式。造型和装饰的技法里注入了鲜明的内在精神特质,与西方特质共同,从内而外的汇聚成犍陀罗所特有的混合艺术风格。近百年间,广为各国博物馆及重要收藏家所珍藏。日本的犍陀罗造像收藏水平极高,除东京国立博物馆以外,更有企业财团及宗教组织对其收藏不遗余力。今日于日本的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松冈美术馆、MIHO美术馆等私人机构中亦能看到不少水平顶级的犍陀罗珍品,堪与欧美齐肩。
此尊犍陀罗佛造像,面容俊秀,表情严肃而不失温和。头发后梳,呈波浪状,发髻盘起。眉心白毫清晰可辨,乃佛陀是也。目若杏仁,微微睁开,双唇紧闭,双耳肥硕下垂。身后圆盘状头光。佛陀身着通肩式大衣,衣褶深重,清晰可辨。双手胸前结印,跏趺坐于方台之上。
考其雕像风格,应属公元二世纪至三世纪之作,彼时乃犍陀罗艺术之高峰,成就辉煌。精美的雕工,细致的表现手法,以及其上所承载的美学价值,共同赋予了此尊佛造像独特的魅力,深沉而恒久。

二世纪至三世纪犍陀罗式佛传故事石刻 L:56cm;H:26cm 估价:RMB19,500-26,000
在犍陀罗佛教美术中,可见多种为介于单尊佛像、菩萨与佛传、本生故事浮雕两者之间的浮雕图像。更以佛陀周围配置众多佛、菩萨、供养人的复杂画面,构成一种凈土变相的形式。此石刻便属一例。于石刻之上,见佛陀憩于菩提树下,信徒伴于四周,聆听教诲,气氛祥和,应取材自佛传故事中“祗园布施”之情景。
释迦牟尼布道甚受群众欢迎,以至舍卫城的富商给孤独长者不惜以金钱买下祗园精舍以供其宣教。此石刻表现出信众对佛祖之崇敬,亦展现了印度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其人物形象质朴,颇具民间艺术之特色。简明而有趣。

二世纪至三世纪犍陀罗式佛传故事石刻 L:39.5cm;H:30cm 估价:RMB32,500-52,000
此石刻以犍陀罗式,展示梵天劝请佛陀说法之因缘。三千多年前,佛陀接受梵天劝请,于菩提树下善胜道场,圆满无上佛果。按《法华经》的序品中说,佛陀成佛之时,一派兴荣气象。于比丘、菩萨、诸神围绕的盛大集会上,释迦进入“无量义处三昧”,深深入冥想,自白毫发出大光明神变,“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糜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咤天”。
释迦放出的“大光明”,遍照地狱到天上的佛国世界,映出佛陀及菩萨们的身姿。为了赞美此罕见的奇迹,曼陀罗花和曼殊沙花等花之雨纷纷飘落在释迦和大众身上。佛陀成佛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广收信徒,传授所证悟之宇宙真谛。观之此浮雕,见佛陀结跏趺坐于菩提树下,宣说佛理,一众信徒环侍四周,聆听教诲,是乃佛传故事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