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0年开始,邱启敬在创作中首次使用和田玉做为一种新的材质来表达其想法,经过数年的磨砺与研究,在深透的知识反思和精神关照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美学特质。
知道邱启敬的人,对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当代玉雕界的标杆人物。他的系列极简、禅意风格的作品在玉雕界独树一帜,掀起了追捧狂潮。
你知道的,或许只是邱启敬的冰山一角,对他有个深入了解之后,你也许会和印恒法师有相似的感受:“我们都误读了启敬,他不是一个玉雕大师,而是一个雕塑艺术家”。
邱启敬的作品之所以跨度这么大,离不开他的个人经历,他将自己的创作生涯分成三个部分:2005年之前,主要从事寿山石雕创作;2005年到2010年,整整五年的时间,他离开玉雕行业,而将全部的重心都转移到了对当代艺术的探索中;经过几年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新认识,2010年,他重新回到雕刻界,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当代玉雕设计。
经过几年对当代艺术的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有了重新的认识之后,2010年,邱启敬开始重回到宝玉石雕刻界。
2011年,邱启敬从传统文化之外考虑佛教文化在中国当下的一种现状,创作了这尊脸和身体均被简化的佛像,很多人给他取名“无相佛”,用以表达佛教文化或一尊佛正在生成和消亡。
围绕这件作品,他连续衍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名为涅盘系列,外界把他的作品定义为极简、禅意风格,实际上,他相当抵触这种说法,“本身风格的形成或成熟,在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当中是一直被我抛弃和抵制的。完成了一件小佛,后面可以变化做出千千万万形式不一样的作品,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一直在重复自己。”他一直试图从内涵上发现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为此,他从传统文化中追本溯源,从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传统写实雕刻手法等各处汲取营养,“传统宝玉石雕刻山水的概念起源于传统的国画,你要雕山水的话,就必须理解宋元明清山水文化的脉络,在国画上面需要很深的浸淫,不能照抄,要有独树一帜的想法”。
用雕刻其他作品剩下的废料雕刻而成的262粒大米,并用微雕手法把心经刻在上面。
溯回到传统文化之后,如何将其根源性的东西汲取出来,邱启敬认为要回到传统文人的创造性,学习他们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传统文人所创造出来的物件。艺术是鲜活的,艺术家要放下自己旧有观念或经验,实实在在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并进行创作。
在2016年秋季拍卖会中,北京正道遴选了邱启敬创作的四件玉雕作品,无论是罗汉还是竹节,并不是其具有魔幻主义色彩的诸如“须弥山”之类的作品,而是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气息,从这四件作品中可以管窥邱启敬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上的努力。
拍卖信息
北京正道2016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2016年11月10日-11月12日9:00-19:00
拍卖时间:2016年11月12日13:30
展拍地点:金茂北京威斯汀大饭店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