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瓷是一千多年前由居住在浙江上虞的工匠发明,她是泥土在窑火中熔铸的人文化石,其主要原材料为瓷土、紫金土、草木灰、石灰石等。这种温润如玉的硬质材料艺术,因火的烧造盖上了神秘的色彩,在熊熊窑火的冶炼中将美的记忆凝固,幻化为诗一般的人文结晶,传递出温润、碧玉、青翠、清丽、晶莹、雅致、似冰、明静、含蓄、山水等多种视觉感知。她以无声之言传达出超越视觉的能量,修复着东方人心灵的康泰。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手工艺术的背后,都凝聚着手艺人对材料、工艺、思想表达的智性体悟,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流淌着匠者的体温,并徐徐散发“人文精神”的芳香。今年正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先生从艺六十周年,我们藉此机缘,集文化学界和青瓷工艺界的力量共同策划了这次展览。这场展览不仅仅是徐朝兴先生的个展,还是立于时代文化的角度来观览我国青瓷手工艺综合发展情况的学术展。展览以徐朝兴先生师徒作品为主体,呈现当代龙泉青瓷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多元特点。在作品之外,还延伸至对青瓷历史、材料、工艺的全面解读,带观者进入一个完整的青瓷世界。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体现了徐朝兴先生传承谱系的特点。“师徒相授”是中国延绵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模式,尤其在传统工艺的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其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艺教授,更强调言传身教。徐朝兴先生已年过七旬,仍立志担当,心系青瓷,身体力行。他生活简朴、严谨自律,对工艺的要求精益求精,尽管身兼多种社会身份,但仍每日五点起床,打磨手艺。他对徒弟的要求以德为先,然后才是技艺上的传承。他对自己一身的技艺从不吝啬,倾囊相授,视青瓷的传承发展为己任,这是时代真正的“工匠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当今数码、媒体、网络等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日常生活方式随之发生转变,民族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代龙泉青瓷工艺的传承迫切需要新思想的引领,需要积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以实现转型升级。“龙泉窑传统烧制技艺”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的抢救与保护不仅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更更是一个现实的理论问题。